在現代汽車產業中,制震(Damping)與隔音(Sound Insulation)材料在車輛內飾與結構設計上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。由於引擎運作、底盤共振、輪胎與路面摩擦等都會產生噪音與振動,汽車廠商通常會在底盤、車身或車門等關鍵部位添加制震與隔音材料,以提升乘坐舒適度、減少噪音傳遞、增強車室內部質感。然而,當討論到此類材料時,「防火」或「阻燃」特性往往是不可忽略的要點。本文將從材料性能、法規、安全、產業趨勢等多方面分析,說明為什麼車用制震隔音材料必須具備防火性質,以及它們是否能在電動車中同時作為阻燃功能的實用選擇。
一、為什麼汽車制震隔音材料必須具備防火特性
-
車輛安全法規與評級標準
不論是傳統內燃機汽車或是電動車,車輛必須滿足各國或地區的相關法規,如美國的 FMVSS(Federal Motor Vehicle Safety Standards)、歐盟的 UNECE Reg. 118/ R118、我國或其他地區的 CNS 標準與法規等等。這些法規都對內裝材料的可燃性、燃燒速率、產生煙霧及有毒氣體的程度做出規範。因此,汽車制震與隔音材料若不具備相應的防火特性,很可能無法通過必須的法規測試,影響最終的量產及上市。
-
減少濃煙與毒性氣體產生
大多數車內材料在燃燒時,除了火勢本身,更可怕的是釋放濃煙以及有毒氣體(如一氧化碳、氰化物、二氧化碳等)。若制震隔音材料有防火或阻燃特性,能夠在燃燒時降低釋放速度或減少毒性產生,便能爭取到更多逃生與搶救時間。 -
車室逃生黃金時間
統計顯示,一般車輛發生火災後,是否能在前幾分鐘內撲滅或讓乘客脫離危險至關重要。如果車內材料阻燃等級夠高,就能有效延緩火勢蔓延,讓車內人員有機會逃出車室,或讓消防員有更多時間進行救援。
二、能否當作電動車的阻燃物?
-
電動車的結構差異
電動車以動力電池替代了傳統引擎與燃油系統。相較之下,電池組若發生熱失控(Thermal Runaway)或短路事故,亦會在極短時間內產生高溫、火焰或甚至爆炸性反應。這表示電動車在防火、阻燃設計上有更高的需求。- 電池艙與底盤結構:電池通常安裝在底盤下方,制震隔音材料往往也會使用在底盤區域。若底盤材料無法通過高溫考驗,反而成為助燃物,會大幅提高風險。
- 散熱系統與冷卻需求:電動車電池系統需要完善的散熱設計,若在電池週邊設置制震或隔音材料,必須確保不會阻礙散熱或產生過多熱量累積,同時要具備一定耐熱與阻燃能力。
-
阻燃等級與測試標準
對電動車而言,車廠與法規單位通常會制訂更高的防火等級要求,不僅包括與內燃機汽車相同的內飾材料燃燒測試,也可能增加針對電池艙安全(如防爆測試、熱失控蔓延測試等)的規範。對於制震隔音材料能否用於電動車的阻燃,主要看其是否可以達到這些標準中的高等級測試。若材料通過電動車廠或法規需求的耐燃與釋放毒性檢測,理論上就可以應用在電動車中同時扮演「阻燃」和「制震隔音」的角色。
-
材料適配性與布置位置
由於電動車底盤結構多以電池模組為核心,因此在進行隔音與制震設計時,通常會更加謹慎考量:- 熱量管理與安全距:確保制震隔音材料不直接緊貼高熱區域,如逆變器、馬達、電池組表面等。
- 防火層或隔熱層設計:有些車廠會在電池組上方增加防火隔熱層,並在其上方才添加其他阻燃材料,以加強整體安全。
- 易於維修與拆卸:電動車在維護時,往往需要頻繁檢測電池系統。若制震或隔音材料不易拆裝,則會影響維修流程或導致人員不易檢測電池狀況。
三、法規與認證的重要性
車用制震隔音材料若要以「防火」或「阻燃」標準上市,往往需要取得多項合格證明。尤其在現今電動車市場快速擴張之下,法規對安全、環保與阻燃等級的要求只會越來越嚴格。
耐熱/𝟏𝟎𝟔度以上等級:4
𝐓𝐃𝟓𝟕𝟕𝟐-𝟎𝟎𝟔-𝟒𝟖𝟐𝟏𝟒𝟔𝟓-𝟐𝟎𝟎𝟏
防火/不易燃等級:100
𝐆𝐎𝐒𝐓𝟐𝟓𝟎𝟕𝟔-𝟖𝟏
無毒/不釋放毒性物質
𝐈𝐒𝐎/𝐓𝐒 𝟏𝟔𝟗𝟒𝟗
四、未來趨勢
-
輕量化與綠色環保
隨著車輛電氣化、油耗法規日益嚴苛,整車輕量化已成不可逆之大勢。車用材料在保有原有功能(包含制震、隔音、防火)的同時,也必須兼顧「輕量化」。 -
更高溫與更高安全等級
隨電池能量密度提升,電動車對材料的耐熱等級需求勢必持續上升。未來或許會出現「超高阻燃」或「自熄式」制震隔音材料,一旦感測到局部過熱,材料能夠自動形成隔熱與阻燃的防護層,避免火焰快速擴散。 -
產業與法規互動
由於電動車市場競爭激烈,各家車廠勢必全力確保其產品在安全與品質方面符合更高期望。同時,法規機關也會逐年更新標準、提高測試難度,要求材料必須更安全、更少有毒排放。這種產業與法規的互相推動,將促使制震隔音材料的阻燃性能不斷優化。
五、結論
綜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:
-
防火性是車內材料的必然要求
在汽車工程設計中,任何可能引發火勢的情境都必須嚴謹考量。汽車制震隔音材料之所以「必須」選擇防火,主要是因為法規限制、乘客安全與品牌形象等多重因素。材料若無法達到阻燃標準,將難以通過相關認證測試,更遑論推向市場。 -
電動車對阻燃需求更高
電動車雖沒有傳統燃油引擎可能產生的高溫排氣環境,但電池系統引起的火災風險同樣不可小覷。一旦電池發生熱失控,溫度與火勢有可能遠超想像。由此可見,電動車對「耐高溫、阻燃、低毒性排放」的材料需求更為嚴苛。- 制震隔音材料能否兼任阻燃物?
只要該材料在設計與配方上達到一定阻燃等級,並符合電動車的安全測試規格,的確可在電動車中同時發揮制震、隔音與阻燃功能。製造商必須綜合考慮該材料的熱穩定性、安裝位置及散熱需求等。
- 制震隔音材料能否兼任阻燃物?
-
選材與驗證至關重要
在追求輕量化、減振、隔音效果時,依然要保留材料的安全裕度,尤其是耐熱、阻燃與低排放毒性的特性。車輛開發者與材料供應商必須密切合作,利用電腦模擬、實驗室燃燒測試與實車驗證三者並行,才能確保材料在真正的使用場景中能夠達成預期效能與安全。 -
未來發展趨勢明確
在車輛日益電氣化與智能化的趨勢下,材料的開發將持續往「更輕、更綠、更安全」推進。兼具制震、隔音、防火於一體的複合材料勢必成為市場主流,也會隨著技術突破不斷提升其性能與可靠度。
總體而言,汽車制震隔音材料「必須」擁有防火性,是因為安全法規、乘客安全、以及降低火災與毒煙風險的考量。更進一步,隨著電動車的普及,材料本身的阻燃能力更是不容忽視,因為電池引發的高溫事故一旦發生,後果不僅僅是車輛報廢,也對車內外人員的人身安全構成極大威脅。而在技術可行與法規符合的前提下,防火制震隔音材料確實有可能同時成為電動車的阻燃素材,尤其在整車材料一體化設計與複合製程技術的幫助下,能夠減少零件數量與重量,達到整體效益最大化。
不論是傳統內燃機汽車還是新興的電動車,最終都必須滿足車輛安全的核心價值,因此對制震隔音材料進行防火處理或選用原生阻燃材質,已是行業普遍共識。面對未來市場與法規要求的演進,我們可以預見阻燃材料將持續優化,而在車體結構設計與材料科學的交互合作下,車用防火制震隔音技術將有更大幅度的突破,為消費者帶來更安全、舒適且環保的乘車體驗。